共同富裕在路上,实地走访聊民情
为进一步了解二十大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,在调查实践中察民情、体民生、助发展,7月19日,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“我在‘窗口’写青春”暑期实践团前往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,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,深入了解当地乡风文明建设,在实践过程中感悟乡村文化,助力乡村振兴。
深入田间调研,了解乡风民情
实践团队来到毛竹山村,穿过山间的茂林修竹,一派田园风光涌入眼前。偶遇务完农回家的王世龙,他很开心地和大家问好并与团队一路畅谈进村,“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村里考察后,每天都会有大量游客来到毛竹山村,带动了本地的旅游业发展。”王世龙说道。走在毛竹山村的村道上,3.5米宽的绕村水泥路被青山绿树掩映,开得正盛的葛根花散发着阵阵清香。村里一栋栋现代化水泥楼拔地而起,远处成片的葡萄园正值丰收佳节,圆圆硕果挂满枝头,白色的棚顶一直延伸到山脚之下……一幅产业兴、农民富、乡村美的画卷映入眼帘。

图为在村口忙完农活的王世龙

图为实践团队与王世龙走在田间小道上
正在卖葡萄的许玉玲看见团队走来,盛情邀请实践团队前往葡萄园地进行参观,沿着田间小路,伴着一阵阵葡萄清香,实践团队聆听着许玉玲讲解毛竹山葡萄产业的发展历史。在最后,许玉玲切了一个西瓜分给实践成员,并祝实践团队这几天在毛竹山村玩的愉快。
实践团队了解到,经过近几年的发展,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越来越成熟,葡萄的品质培育得出类拔萃,口感清甜,果香扑鼻,卖的价格也比别的地方高。村民们纷纷主动加入葡萄种植行列,全村人民都能在家门口致富。

图为许玉玲带领实践成员参观葡萄圆

图为许玉玲请实践成员吃西瓜
进村入户看变化,红色文化润心田
随后,实践成员通过一家一户走访、填写调查问卷、发放理论宣传单等方式,了解居民对当地乡村文明建设的看法和建议。居民十分热情,不仅认真地填写调查问卷,对于实践成员的问题也是一一回答。

图为实践成员与收到生日礼物的小朋友聊天

图为实践成员邀请村民填写线上调查问卷
深入毛竹山村,可以看见村里开了许多家农家乐,实践成员们感慨毛竹山村不仅传统的葡萄产业越来越红火,乡村旅游也搞得有声有色。实践成员走进红星家宴馆,“现在每天都有游客到村里,今年我们村已经开了4家农家乐,我们家的馆子也是刚开业一个多月,乡村旅游也给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。”家宴馆老板王淑华热情地介绍,村子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仅十分钟的车程,许多游客会在参观完后到毛竹山村游玩吃饭。在聊天过程中,实践成员顺手帮助馆子刷碗筷,传递青春正能量。
当被问到村里乡风文明建设如何时,王淑华说:“如今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邻里之间的关系自然更和谐了。而且村里面还挺重视文化建设的,有村规民约,还有设立图书室、体育健身设施。”一位实践成员感慨道,幸福,写在了毛竹山村里的每一个村民脸上,如今的毛竹山村人正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再长征的动人故事。

图为实践成员走进刚开业一个月的红星家宴馆

图为实践成员帮助村民刷碗
实践团队此次深入毛竹山村,从不同角度体会发展变化。有助于团队成员上好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“大思政课”,进一步知国情、明社情、察民情,在躬身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。他们秉承“尚德、博学、慎思、笃行”的桂航校训,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,用眼睛发现美丽乡村,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,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,在实践中淬炼意志品格,勇担时代的担当与使命,切身实地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。

图为实践成员在大酸枣树下合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