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
【暑期社会实践】机电工程学院“拾忆三代人,同寻壮乡共富‘密码’——聚焦八桂乡村发展变化”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(六)
日期: 2022-07-26 信息来源: 郭永杭 陈豪 点击数:

助力乡村振兴,唱响“我在窗口写青春”时代最强音

为了响应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的时代号召,2022年7月19日至22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“我在‘窗口’写青春”实践团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,前往毛竹山村进行调研,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、与村民们交谈等方式,走读毛竹山村振兴经验,拾忆当地祖辈、父辈、吾辈三代,挖掘奋斗历程,携手前行在乡村振兴这条共同富裕的道路上,唱响我在“窗口”写青春时代最强音。

图为实践成员在毛竹山村田间拍摄宣传海报

从前的毛竹山村:“泥砖瓦、生活苦、南瓜汤、有女不嫁毛竹山。”而现今,“葡萄藤上挂珍珠,产业兴旺村富裕。”走进乡村振兴样板村,一幅产业兴、农民富、乡村美的画卷映入眼帘。50多年来,毛竹山村三代不同的人,却找寻着同样的共富“密码”。

图为毛竹山村民讲解员带领实践成员参观葡萄基地

祖辈王世龙:40后的共富“密码”:倾力铺就求学路

解锁第一个“密码”,王世龙说他们那一辈,面朝黄土背朝天,吃够了没文化的苦。当时村里的记分员,遇到不会写的字,就用各种图形代替,出了很多糊涂账。于是,他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们学好文化,走出大山。在那个饥不择食的年代,家庭温饱的问题尚未解决,王世龙却能战胜贫困,供养出两个大学生,据了解,当时的毛竹山村总共只有6位大学生。自1985年推行义务教育改革以来,有无数像王世龙这般的父母,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诸多心血,只为他们有朝一日能成才。回望历史,认识根本,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;强国富民,育人为先”,有知识才能走上共富路。

图为实践成员在葡萄地与王世龙聊天

图为实践成员在王世龙家中做采访

父辈王跃军:70后的共富“密码”:敢为人先谋发展

解锁第二个“密码”,十年前的毛竹山村对产业发展还并未制定统一的规划方案,仍就受阻于传统农业的瓶颈。王跃军作为当时留守在村里的年轻人,积极融入到产业发展热潮,从起初的3亩田发展到如今的15亩,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,既是因为乡村振兴的红利,也是对种植的热爱。

在王跃军这样一批年轻人的带动下,毛竹山村的葡萄年总产量达到了100万斤以上,总收入超350万元,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葡萄产业2万多亩。截至2021年,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.5万元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像王跃军这样草根创业人,只是千万创业人的缩影,他们正默默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,打造共富路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图为实践成员对王跃军的采访

吾辈王嘉晨:00后的共富“密码”:振兴乡村向未来

解锁第三个“密码”,呈现在眼前的满墙的奖状,证明了王嘉晨在校的优良表现。在采访中,王嘉晨说长大想当一名乡村老师,还表示日后有机会有能力想要回家乡做建设,想让更多的大山孩子走出大山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农村姑娘不畏艰难萌芽教师梦,源于她始终背负着报效乡村、报效祖国的希望。青年是共同富裕路上最主要的“主力军”,有许许多多的青年同她一起筑梦、追梦、圆梦,为推动共同富裕汇聚强大的青春力量!

图为王嘉晨带实践成员看她获得的奖状

图为实践成员对王嘉晨的采访

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”,毛竹山村的一个个小家仅是中国万千家庭的缩影,折射出的却是近代以来广西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党领导下全中国4亿多家庭、14亿多人民共同追寻的共富梦。国家富强,民族复兴,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,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。回望百年,青春向党。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也应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青春华章,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,共富路上,还有无数密码等着我们去找寻,一起向着未来,携手续写新的时代华章!

图为实践成员在毛竹山村口的合影




Copyright202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版权所有

地 址:桂林市七星区金鸡路2号    邮政编码:541004       学院办公室电话:0773-2253031